• 1967年粟裕遭受冲击,周总理当众三次质问:是谁说的?你站出来

  • 发布日期:2024-08-22 06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    “谁说的,你站出来!”当周总理在国防工办的会议上,大声质问了三次后,现场鸦雀无声。没有人敢站出来,粟裕再一次挺过了政治风暴中的冲击。

    “今天的会是什么内容?”1958年5月,粟裕接到军委的开会通知后,询问秘书鞠开。鞠开表示内容没有提前打招呼,结果等粟裕打了之后,才发现会议的矛头都在自己身上。

    粟裕感到很突然,也感到有些莫名其妙,有的元帅甚至都没搞清楚事情的经过。会议结束后,饱受“指责”的粟裕倍感压力,将自己关在家里整整7天,苦思冥想如何去检讨。

    之后,粟裕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作了8次检讨,每次都要痛苦地说一些违心的话,粟裕稍加解释,就会招来更加严厉的批判。

    一而再地检讨不过关,粟裕只能向自己的妻子楚青求助。

    其实,楚青对于粟裕在军委会上的遭遇并不知情。那天早上她刚准备出门上班,粟裕突然走出来,低声让楚青请一天假,让她帮帮忙。说着,粟裕拿出一叠会议简报,无可奈何地说:

    “帮我写个检讨吧,我自己下不了手,只要能通过,怎么写都可以。”

    楚青随手接过简报,但里面的内容让她大吃一惊。为了不让粟裕被划到敌我矛盾的行列,楚青不顾实际地写了一份检讨,将强加到粟裕身上的错误统统兜了下来。

    就是楚青写成的这一份检讨,让粟裕顺利在大会上“过了关”。回到家之后,粟裕冷冷地告诉楚青,他在会上的“检讨”通过了。但这件事也成为他们夫妻往后生活中争吵的点,粟裕经常因为难以控制痛苦的情绪,而忍不住责备楚青:

    “你为什么把我写成那样?简直不成样子!”

    粟裕的“检讨”通过之后,总参谋长的职务也随即被解除。很快就有同志上门,要求粟裕将自己保管的手枪交出来。从战争年代开始,粟裕就爱好保存手枪,很多珍藏都有着特殊的意义,如今让他将自己的枪全部交出,粟裕痛苦地问道:

    “我们这些打了一辈子仗的人,连一支手枪也不能留了吗?”

    “搞运动了,先把枪集中起来保管,等运动结束以后再还给你们。”粟裕听罢当了真,将自己保存的手枪全部交了出去,还不忘叮嘱要替他好好保管,结束了再还给自己。

    就这样,戎马一生的粟裕不但没有了枪,还即将被推上另一个更加复杂的战场。

    很快,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,来到了军事科学院,协助叶剑英工作。自此,粟裕在军事科学院一待就是20年,度过了自己的晚年。

    1966年政治风暴开始后不久,周总理亲自找他谈话,告诉他“毛主席说,粟裕有战功!”让粟裕暂时脱离了艰难的处境。之后,毛主席亲自指示,任命粟裕兼任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。

    为了让粟裕能够继续在军内站住脚,周总理安排他担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,并推举他成为国务院业务组成员。尽管此时的粟裕由周总理直接领导,但粟裕进入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后,处境还是艰难的。

    面对巨大的干扰,粟裕一改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性格,巧妙而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。同时粟裕还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,无论大事小情,都按照周总理的指示,亲自抓落实,并且及时地向周总理反映情况。

    但由于形势不断地恶化,粟裕在国防工业的工作不到一年时间被迫停止,国防工业军管小组也宣告解散。

    1970年初,周总理再一次召见粟裕,让他继续留在国务院,分管铁路、交通和邮电部门的工作。粟裕请求周总理替自己向毛主席报告,将来一旦打起仗来,他还要求重新上前线。

    “那当然,要打仗,少不了你粟裕司令员!”周总理当即回答道。

    不久,粟裕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,建议在二三年内将大小三线地区的中小型水电站建设起来。周总理看过报告后,安排他前往西北、华北边疆,了解边防情况,学习地方工作。

    喜出望外的粟裕当即动身,开始了近50天的考察。每到一个基层点,粟裕都会同大家亲切交谈,鼓励他们排除干扰,联合起来搞好生产,搞好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。

   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,粟裕还冒险前往边界察看实际地形和设防情况,令边防战士和基层干部大为感动:“我们这么偏僻的地方,还从来没有这么大的首长来过呢!”

    这一次行程近万公里的考察,让粟裕对边防建设存在的问题非常吃惊。回京之后,粟裕如实向中央反映了情况,并向周总理作了口头汇报。周总理听过汇报后说:“我同意你的意见。”

    1972年春节前夕,天津港发生压船压货的严重问题,周总理立即指派粟裕前往天津解决。粟裕冒着严寒视察完码头,看望过船员后,组织干部工人召开座谈会,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。

    在粟裕的引导和鼓舞下,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。

    为了彻底改变我国港口落后的面貌,粟裕深入沿海各个主要港口进行实地调查,并提出了改进意见。为了能让这一方案落实,周总理委托粟裕担任组长,领导开展大建港项目。

    1974年粟裕因病手术之后,仍不顾虚弱的身体,经常找人了解黄埔港的修建情况。粟裕顶着政治风暴的压力,批准给远洋船员增加生活补贴,重新确定船员的出国费用,坚持按照周总理的指示,在黄埔港试行计件工资制。

    在粟裕的领导下,大建港项目在三年内新建了10个3000吨级以上的船坞,扩建、新建修造船厂、船舶配套厂14个。那一段时期也被称为水运部门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
    1975年,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和叶剑英交给粟裕一项特殊任务,南下部队搞调查研究,向军队打招呼,警惕军队被搞乱。接到命令后,粟裕立刻南下,每到一处都提醒部队的负责同志,要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,保证部队百分之百置于党的领导之下。

    赶在军委扩大会议前夕,粟裕返回北京,将考察情况作了汇报,并向邓小平和叶剑英作了口头汇报。对于粟裕的调查情况,邓、叶两位首长都非常满意,在军委扩大会议上,还引用了粟裕的一些观点和材料,对军队领导班子调整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。

    会议结束后,粟裕参加以叶剑英为首的6任领导小组,对军队领导班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加强。周总理病重后,邓小平开始遭受巨大的冲击,粟裕曾对一位看望他的领导坚定地说:

    “现在周总理病重,我们要坚决地按小平的指示去做。”

    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保护,粟裕在十年政治风暴期间,才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,不但能够开展工作,还能出席很多重要会议,甚至还被增补为中央军委常委。

    但对于粟裕所谓的“问题”,组织上却迟迟没有盖棺定论,让粟裕恢复名誉的道路叶遥遥无期。

 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粟裕多次给中央写申诉报告,并当面向中央领导人作陈述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,粟裕始终没能等来一个正式的结果。

    1981年粟裕突发脑溢血之后,身体情况不断恶化,粟裕也无心再去争取,直至3年后离开人世。粟裕去世后,讣告和所有的纪念文章,都只谈粟裕的贡献,避开了粟裕蒙冤的敏感问题。

    1994年,《人民日报》《解放军报》同时发表了刘华清、张震共同署名的文章《追忆粟裕同志》。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,给已经逝去的粟裕有了一个正式的结论:

    “1958年,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,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。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错误。这个看法,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。”